而与刘濞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感谢大自然馈赠的刘启等人。
因为楚相张尚三除两下地搞定楚王,快马加鞭地送来楚王的认罪书与一众臣子的请罪书,所以这个元旦过得分外热闹。
先是藩王来了就别走,直接等着楚相张尚送楚王刘戊过来受审,再是三公九卿为着燕楚两国除名后由谁继任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有十二个儿子,除去继承皇位的那个,还有十一个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封王的诏书。
因为各地的富裕程度差别极大,关中与关东一代的郡县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些地区在西汉属于一线和准一线,同时也是移民大户。与之相对的便是与百越挨着江淮一代,虽然比不上天府之国的关中,但是靠着大海与跟百越的贸易勉强算作膏腴之地,也就是与巴蜀相差无几的二线生活水平。
而在所有封地里最不受欢迎的便是最北边与最南边。
北边与游牧民族激烈地交换意见,彼此从夏朝打到西汉,度过了激情燃烧的上千年。
可即便如此,北方依旧是三线的生活水平,因为在长江以南还处于“火耕水耨”,信奉鬼神的莽荒时代。
顺带一提,刘启最不受重视的儿子刘发在历史上就是被封到了鸟不拉屎的长沙国,而且封地仅有十三县。
要知道在一郡的封王里很少有人封到十五县以下。像燕国,齐国这样封到三郡以上的藩王一郡就有二十多县。加上长沙国的生存条件还不如正与游牧民族交换建议的北方一待,所被父亲封去长沙国的刘发感到不满,甚至在藩王上京的宴会上以舞抱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今削了燕国,搞了楚国。
无论是像刘发这样铁定会被封去四线的不受宠皇子还是想离关中近点的皇子都心潮澎湃,几乎是隔三岔五地拜访三公与两宫太后,试图成为下一任楚王或燕王。
然而对刘启来说,他将燕楚国除可不是为了给之后的皇帝增添麻烦,放着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西方的中亚不搞,来来回回地与自家人斗智斗勇。所以在决定国除后,刘启召来三公与刘瑞,开门见山道:“你们对燕楚两国的后续安排有什么看法?”
晁错是个极端的削藩支持者,甚至说得更严重点,能不能削藩将决定他在历史上的评价。然而晁错激进归激进,但却不是没脑子的人。因为作为法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人的自私性,尤其是像刘启这种坐拥天下的君王。如果晁错不想干了倒是能试试这种作死的行径。可是他对刘启的底线一无所知,所以上前道:“依臣所见,燕地与关中隔着一个代国,若是将代王徙去燕国便可让诸公子分掉代国三郡,从而加强关中对边境的掌控度。”
说罢,晁错还偷偷看了眼刘启,见对方露出满意的表情后也是心下一沉,继续说道:“当然,考虑到燕国有五郡,代国有三郡,兴许燕国更适合被分给诸公子,也有助于监视赵国。”